地方法人银行,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中应守“土”有责
策划人语
近期,土无论是地方国务院印发的《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》,还是法人人民银行发布的《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》,均要求地方法人银行继续加大对“三农”、银行小微的稳增信贷支持。本期《农金周刊》推出一组稿件,长稳探讨在当前经济情况下,市场守围绕稳增长、主体中应责稳市场主体,土地方法人银行应当如何发挥积极作用。地方
摘要
守“土”有责,法人不仅要求地方法人银行热爱脚下这方“热土”,银行更要用心用情,稳增精耕细作;守“土”有责,长稳既是市场守定位需要,也是社会责任使然。地方法人银行要在追求经济效益,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升金融供给与小微企业需求适配性的同时,讲情怀,担责任,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“地方法人银行要强化支农支小定位,将增加小微信贷投放与改革化险相结合,充分发挥贴近基层优势,形成特色化产品和服务模式,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”。这是近日人民银行印发的《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对地方法人银行提出的具体要求。
这个要求的核心就是地方法人银行要在稳增长、稳市场主体中守“土”有责。
地方法人银行的“土”在哪里?土壤就是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。要助力稳市场主体、稳就业创业、稳经济增长,地方法人银行必须立足县域,深耕县域,发挥独立小法人优势,服务企业纾困,加大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,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到守“土”有责。
一是要坚守定位。《通知》要求,“地方法人银行要强化支农支小定位”。为什么要“强化”?这是因为,一段时期以来,有些地方法人银行在支农支小定位上出现动摇,发生偏差甚至有弱化迹象。这种弱化表现在,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、国有企业等更为偏好,有“垒大户”倾向。由于定位弱化,在资源配置上,对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的资源配置不足,倾斜不够,首贷户拓展积极性不高。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,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迫切需要信贷支持以渡过难关,一些地方法人银行却难以做到应贷尽贷。因此,《通知》要求地方法人银行强化支农支小定位,并非无的放矢。地方法人银行应当按照《通知》精神,坚守定位、专注主业,深耕本地,进一步回归初心本源,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“三农”上。在资源配置上,地方法人银行要以更大力度支农支小,在守土有责中彰显地方法人银行的使命与担当。
二是要将增加小微信贷投放与改革化险相结合。5月20日,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,发展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路径。做好普惠金融,是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运行发展的必要途径,也应当是长远的战略方向。显然,当前有关方面要求地方法人银行增加小微信贷投放,不仅是政策取向,也应是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的内在驱动和自发需求。事实证明,增加小微信贷投放与改革化险是一体两翼,二者相互依存,相互促进。要改革化险,就必须做好普惠金融,增加小微信贷投放;只有增加小微信贷投放,做小做散,分散风险,才能实现改革化险的目标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地方法人银行要想行稳致远,必须发展普惠金融,增强小微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,腾挪更多信贷资源支农支小。
三是要充分发挥贴近基层优势。地方法人银行最大优势是贴近基层,不仅本地网点众多、人熟地熟情况熟,而且深得地方百姓信赖、拥有庞大的忠诚度较高的基层客户,与地方政府关系也很融洽。因此,地方法人银行应扬长避短,借助被县域百姓视为“家门口银行”的情感优势以及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的优势,在地方政府支持帮助下,将触角向下延伸,把业务聚焦在支农支小上,把金融服务质量提高,把县域根基筑牢夯实,通过科技赋能,提升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可得性,为纾困地方小微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四是要形成特色化产品和服务模式。地方法人银行的阵地在县域,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,全国现有县城将根据功能定位,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、专业功能县城、主产区县城、生态功能区县城、人口流失县城等五类,不同的县,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同,需要的金融支持也不一样。因此,地方法人银行应当根据县城定位和县域产业特点,因地制宜,因县施策,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,形成特色化产品和服务模式。一方面,要围绕支持现代农业、绿色发展,通过创新金融产品,促进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;另一方面,要聚焦粮食安全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乡村产业、乡村建设,加强对农户、新市民、新型经营主体、返乡创业等群体的支持,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,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,带动广大农民增收,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,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。
守“土”有责,不仅要求地方法人银行热爱脚下这方“热土”,更要用心用情,精耕细作;守“土”有责,既是定位需要,也是社会责任使然。地方法人银行要在追求经济效益,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升金融供给与小微企业需求适配性的同时,讲情怀,担责任,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。